阮玲玉电视剧评价怎么样?观众真实评分解析!

为啥想查这个电视剧?

那天想找个老剧下饭,顺手翻到关于阮玲玉的电视剧。网上评价看得我眼花缭乱,有人说神作,有人说不行,评分差距也挺大,搞得我都不知道信谁心一横,干脆自己动手,把观众的真实评分挖出来看看,到底咋回事。

动手翻评分

说干就干。我先把几个看剧评分的常用平台翻了个遍,包括大家熟悉的豆瓣、知乎,还有几个看老剧的小众论坛。

  • 打开豆瓣,搜剧名,分数、短评、长评一个一个翻;
  • 然后跑去知乎,把相关的提问和回答都刷了一遍,看网友咋说;
  • 钻到几个专门的怀旧影视论坛里,看资深剧迷的帖子,特别留意那种写得很长的观后感。

怕记混,我直接拿个本子开始记。豆瓣短评里感觉不错的点记一笔,知乎回答里吐槽的点也标出来。翻完一圈,光是笔记就写了三四页纸,脑袋更懵了——感觉每个人看的都不是同一部剧!

整理数据,问题来了

看着一堆乱麻一样的评价,我决定硬着头皮整理。把打印出来的用户评论铺满一桌,红笔划出夸的,蓝笔标出骂的。一边分一边嘀咕:“这边夸主角演得像,那边说演员太用力…这边赞情节还原历史,那边骂节奏太慢…” 搞得我自己都精分了。费了老大劲,终于把大伙儿的分歧点理清楚了:

  • 夸的观众基本是冲着“演技好”、“老上海味道浓”、“尊重历史”打高分;
  • 骂的观众大多集中在“节奏太拖沓”、“部分情节改编得憋屈”、“场景道具看着有点简陋”。

最关键是,我发现打高分的很多是爱看老剧或者对阮玲玉有情怀的中老年观众;打低分的反而多是冲着娱乐消遣去看的年轻观众。豁,原来分歧在这儿!大家看剧的出发点根本不一样嘛

试着算“真实”分数

光看表面评分不行,得想办法把这种“立场”因素考虑进去。我把论坛里那些分析得很细、看着像认真看了剧的观众评论挑出来,参考他们的打分倾向。同时把那种写着“看了两集,垃圾”或者“童年经典无敌”这种明显不靠谱的极端分给撇开不管。

这么筛了一遍,算了个大概的“核心观众”平均分。结果出来有点意外:这部剧在真正对它感兴趣、或者认真看完的观众眼里,分数在国产同类题材里算中等偏上的。远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两极分化吵翻天。那些差评很多都是因为期望不对口导致的。

的想法

忙活了一整天,打印纸堆了一桌子,也算搞明白了:阮玲玉这剧评价两极分化,真不是剧本身烂到极致或者好到炸裂。关键是你带着啥目的去看。想看好演员演经典人物的,可能觉得挺值;想看爽快剧情的,肯定会觉得闷。所以下回再看到评分差距大,先别急着站队,不如先想想评分的人到底想看